生下蘇嬌黛的隔年公司團檢第一次找聯安診所做,聯安當年給的course還不錯,裡面本來就含有胃鏡這一項,我只需要加做大腸鏡即可。聽過太多大腸癌的例子,患者一直都沒有明顯的不適,等到不適的感覺明顯出來,都已經是大腸癌第三期,有的很快就擴散至子宮、骨頭,就幾乎等於被宣判死亡了。再隔年,我只做了胃鏡,知道自己有胃食道逆流。

又再隔年,就是今年,怕死的念頭又提醒我該來做做整套的消化道內視鏡,橫豎都得付一次麻醉的錢,就全部照一照吧。當天,麻藥還沒退光,恍神中護士告訴我直腸長了顆瘜肉,一張張清晰的瘜肉照片,遠拍、近拍、橫拍、從上面拍,當下只覺得「還滿可愛的嘛,圓滾滾的」。不知道是不是聽到我爺前幾年到長庚割了一海票的瘜肉的關係,還是真的麻藥沒退完腦子不大清醒,我並沒有覺得長瘜肉是什麼恐怖的事。

直到回家上網查了一下,瘜肉有好幾種,比較可以令人放心的是「增生性瘜肉」,另外的腺瘤型瘜肉還分有柄無柄,其中一種就跟腸癌非常攸關。

 

找到一篇寫得更淺顯易懂的文章,摘錄自:http://www.kgh.com.tw/health/02-307.html

大腸息肉─前癌病變 大腸鏡息肉切除術讓您免除惡夢
肝膽胃腸科 邱信輝 主任
  大腸癌為已開發國家中常見的癌症,在開發中國家也漸漸成為最常見的癌症。現在由於飲食的西化及人口之老化,使得大腸癌人數逐漸增加,雖然醫療儀器及藥品之進步,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患者死於大腸癌。因此,能早期診斷出癌症當然是很好,但是如果能更早期的對於癌症的前身予以証斷、治療,當然是更趨於理想。
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腸息肉是癌症的前身,但是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?息肉和癌症之關係是如何呢?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變成癌症呢?就不是很清楚了!

大腸息肉的種類
所謂大腸『息肉』,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突起,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。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增生性息肉通常是微小的黏膜突起,常小於0.5公分,不會變成惡性腫瘤,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。這種小的黏膜突起通常和週邊的黏膜同一顏色或略為蒼白。增生性息肉可能是單獨發生,也可能在某一段大腸中數個息肉成群存在。小的增生性息肉是廣基性的,較大者有可能成有莖性。以肉眼的判斷不易分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,常常需靠切片或息肉切除術,利用病理檢查來分辨二者。
腺瘤性息肉在組織病理上分為管腔型、絨毛型、以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。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,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(如表一)。雖然現今對於癌症的來源仍有爭議,有人認為有些癌症是由正常細胞直接變化而來的,但是大多數都認為癌症是由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的。小的腺瘤性息肉,在小於0.5公分時通常表面像正常的黏膜顏色,偶而為紅色,息肉較大時,表面可能保持正常的顏色或可能充血色。小的息肉通常為廣基性,較大的息肉可能為廣基性或為有莖性。腺瘤性息肉可能在某一部分上發生惡性變化,而進行成為大腸癌,這種過程即所謂"腺瘤─腺癌步驟"。此種變化和腺瘤的大小很有關係(如表一)。

長息肉可能有哪些症狀?
小的息肉通常都不會有症狀,較大的息肉就有可能造成出血現象。有的息肉會造成腸套疊,形成腸阻塞,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等現象。絨毛性息肉有時會造成嚴重的腹瀉,而在臨床上出現血中鉀值過低及脫水的現象。

如何診斷?
鋇劑X光造影可以顯示出息肉。不過一般的造影因鋇鹽太濃,顯示出息肉的機會不高。最好是使用加灌空氣的雙重性鋇劑X光造影,才能提高息肉的診斷率。當然要診斷是否有息肉,仍然以腸鏡最為重要。不管是乙狀結腸鏡,或是大腸鏡,均為診斷上所必須要有的工具。
若是發現了息肉,僅靠著肉眼要診斷是那一種息肉,是不是惡性息肉,並不可靠。唯有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種類,以及息肉是否已有惡化,也唯有藉助腸鏡才能對息肉予以切片,甚至切除。

如何治療?
腺瘤性息肉是癌症的前身,如果能在息肉尚未變成癌症或很早期癌病變時予以切除,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。當息肉較小時,可用切片夾除去。但當息肉較大時,則需使用內視鏡息肉切除術予以切除。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之先決條件是大腸必需準備得很乾淨,以便能很清楚地發現、觀察息肉以及周圍的變化,同時降低潛在性的爆炸性氣體之存在。在做息肉切除術時,必需完整的觀察整個息肉,以及息肉之基底部。判斷是為廣基性或有莖性。切除的息肉一定要送病理檢查,若是為良性息肉,則不必進一步的治療。若確定為惡性,則需判斷癌細胞侵犯的深度。假使癌細胞只局限於黏膜層,則是為原位癌,不會轉移,也不需再治療。如果癌症已侵犯至黏膜下層,則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患者,會併有淋巴結轉移,除非患者健康情況不佳,多建議患者切除部分大腸及淋巴結。

息肉切除術的可能併發症
息肉的切除主要是經由腸鏡切除,不需全身麻醉,但仍有其危險性在。最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,最可怕的合併症為大腸穿孔合併腹膜炎,如果沒有早期發現或是處理不當,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。

不管是良性或是惡性的息肉,這些患者以後再得息肉或癌症的機會都比較大,所以要密切的予以追蹤!

 

表一

癌症產生之百分率
大小
< 0.5公分 < 0.5
0.5~1公分 2
1~2公分 10
> 2公分 40
病理分類
管腔型 5
混合型 20
絨毛型 40


作者:邱信輝醫師
現任:郭綜合醫院 肝膽胃腸科主任
經歷:長庚醫院內科主治醫師
台南市立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
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中華民國消化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



很多人(包括我自己),對瘜肉都不以為意,那是對瘜肉的不了解,可能也因為不是長在自己身上。身體長了顆瘤,還得經過切片化驗才能確定是否真的跟癌無關,我想任何人都會忑忐吧。聯安的報告只讓我看了一眼就收走,沒有看清楚我的瘜肉是哪一種。星期天預約了今天下午馬偕許希賢醫師的診,到馬偕之前先去聯安拿我的報告,在公車上仔細的看了報告的內容,我得的是腺瘤型瘜肉,換言之就是有一點點小危險的那種,切除後還得送化驗才能確定是不是安全。

許希賢醫師看過片子之後說,瘜肉位於近肛門處,所以不需要搞到全身麻醉那麼嚴重,甚至也不需要像做大腸鏡那樣前一天要喝下2000CC的瀉藥,只要術前小灌個腸就好。雖然阿母說我這可能是遺傳自阿爸那邊的體質,除了阿公去割了一海票,我姑、我爸聽說都割過,不過還是有一點擔心化驗結果不好,也擔心手術過程也很可怕(雖然許醫師幽默又一派輕鬆的說根本不會痛)。

最後,嗯......不是要危言聳聽,套句我的相機師父老丹尼的口頭禪「有圖有真相」,我自己向來是不大相信驗血得來的癌症數據,蘇嬌黛的阿公癌末臨終時,大腸癌的血液數值是正常的耶,無數的媽媽母血數值正常卻生下唐氏兒............;至於X光片因為只有黑白兩色,誤判的情形也不是沒有,最確實的還是內視鏡。真的很怕,就自費麻醉,劑量很低,照完以後半小時會醒過來,對身體傷害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大,傷的是荷包啦,通常麻醉大約是NTD3500左右。但是比起得到腸癌之後的傷害,荷包失點小血不算什麼吧。大腸癌致死率在台灣是前三名,但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治癒率跟其他癌相比卻是很高的。

總之,下星期二,再見許醫師,BYE BYE我的瘜肉(還有,希望它不是顆壞瘜肉)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由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